自去年12月底以来,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已波及到全国人民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新型冠状病毒具有传播快,传染性强、发病急,病程进展快的特点,导致收治患者的医院面临巨大的压力。其中检测速度慢、检出率不高、患者不能快速得到确诊是其中重要的瓶颈。各研发机构、检验平台等都在热烈讨论,寻找更多行之有效的检测手段用于疫情防控。2020年1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第四版)》发布,指南指出:血清标本主要用于抗体的测定,从血清抗体水平对病例的感染状况进行确认。那么,今天我们就据此聊聊抗体检测。
新冠抗体的意义
新型冠状病毒初次感染人体后,主要激活B细胞,会针对病原体产生特异性抗体。IgM是抗原刺激后人体中出现最早的抗体,可以作为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指标。IgM一般在病毒感染数天后才产生,最快一周可以测到,不同个体有差别,阴性表明未感染或者处于感染的极早期或者恢复期。IgG在血液中含量高,可长时间存在,在再次感染时迅速产生。IgG一般在感染1-2周产生,不同个体也会有差异,阳性表明发生感染或存在既往感染,阴性表明未感染或处于感染的极早期。而总抗体,则包括了IgM和IgG在内的全部新冠病毒特异性抗体。
由于新冠病毒是首次入侵人类社会,几乎所有尚未被感染的人的血液中都没有抗体,只要患者的抗体检测阳性即可判断其为新冠病毒的感染者。因此,检测总抗体,既包含了IgM抗体检测早期诊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优势,又有检测IgG抗体既往感染(包括处于恢复期IgM下降的患者)的特点,可以显著提高感染者的发现率,有效防止漏检的发生。
新冠抗体检测的方法
目前,临床常见的免疫学检测抗体的方法主要有捕获法、间接法、双抗原夹心法等,原理如下(以酶联免疫法为例):
捕获法:固相包被抗人IgM抗体,以捕获血清抗体中的IgM(其中包括针对抗原的特异性IgM抗体和非特异性的IgM)。此法常用于病毒性感染的早期诊断。
间接法:间接法是检测抗体的常用方法。其原理为利用酶标记的抗抗体(二抗)以检测与固相抗原结合的受检抗体,故称间接法。高浓度的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对其结果影响较大,且加样检测时样本可能需要稀释,较为繁琐。
双抗原夹心法:用特异性抗原进行包被和制备酶结合物。此法中受检抗体不需稀释,可直接用于测定,因此其敏感性相对高于间接法。其特异性较捕获法、间接法均明显提高,更大程度避免类风湿因子等因素的干扰。同时可以检测样本中各类型抗体(包含IgM和IgG)。
从已报道的研发进展上来看,目前出现的检测IgM和IgG抗体的方法主要是捕获法和间接法,而双抗原夹心的技术壁垒较高。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式,杰菲特发挥自身传染病诊断试剂研发优势,攻克技术难关,已成功研发出基于双抗原夹心法的总抗体检测试剂,该总抗体检测试剂联合同样正在研发的IgM检测试剂,可以更好的筛查出新冠感染者,提高早期诊断的效能,有望在多种检测场景下发挥重要作用。